伊朗国葬民众们高呼“美国去死”:40年仇恨如何炼成?_政治学_美伊_棺椁

  • 首页
  • 天博全站app下载介绍
  • 产品展示
  • 新闻动态
  • 你的位置:天博全站app下载 > 新闻动态 > 伊朗国葬民众们高呼“美国去死”:40年仇恨如何炼成?_政治学_美伊_棺椁
    伊朗国葬民众们高呼“美国去死”:40年仇恨如何炼成?_政治学_美伊_棺椁
    发布日期:2025-07-06 21:41    点击次数:152

    当数万伊朗民众用沾满泪水的手擦拭棺椁,当震耳欲聋的"美国去死"口号响彻德黑兰自由广场,世界再次目睹了美伊之间那道深不见底的情感鸿沟。这场为以伊冲突遇难者举行的国葬,为何演变成反美情绪的集中爆发?让我们揭开历史伤疤,探寻这两个国家如何从盟友沦为死敌。

    血色葬礼背后的新仇旧恨

    6月28日的德黑兰街头,载着儿童遗像的棺椁刺痛着每个围观者的心脏。以色列宣称的"崛起的雄狮"行动,造成伊朗627名平民死亡,其中包括数十名核科学家和安全高官。但现场此起彼伏的"美国去死"口号提醒我们,伊朗人将这笔血债同样记在了华盛顿头上。

    这种仇恨并非空穴来风。伊朗总统佩泽什基安在葬礼上的沉默凝视,恰似这个国家集体记忆的缩影——从1953年美国中情局策划的政变,到2020年美军无人机刺杀苏莱曼尼,每一次创伤都在加深着敌意。正如德黑兰大学政治学教授所言:"每当伊朗人看见国旗覆盖的棺椁,他们看见的是美国几十年来的干预阴影。"

    展开剩余61%

    三大历史转折点铸就仇恨锁链

    美伊关系的恶化轨迹上,有三个关键转折点如同钢钉,将仇恨牢牢钉进伊朗民族心理。1953年,美国中情局推翻民选首相摩萨台,重新扶植巴列维国王,这场政变让"美国"在波斯语中成了"阴谋"的同义词。

    1979年的人质危机则彻底撕破脸皮,444天的使馆扣押事件后,美国将伊朗列入"邪恶轴心"。而特朗普政府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并实施"极限施压",犹如在未愈的伤口上撒盐。伊朗核科学家接连遇刺事件,更被德黑兰视为美国幕后指使的铁证。

    仇恨循环中的战略博弈

    在看似非理性的仇恨表象下,隐藏着冷静的地缘政治计算。美国将伊朗视为中东稳定的最大威胁,伊朗则将反美作为凝聚民心的最强粘合剂。这种相互妖魔化的叙事,使任何缓和尝试都举步维艰。

    但值得玩味的是,就在民众高喊反美口号的同时,伊朗政府仍保持着与美国的间接对话。这种官方 pragmatism 与民间激进情绪的奇特共存,恰恰揭示了国际关系的复杂性——仇恨可以动员民众,但最终仍需回归现实政治。

    解开美伊仇恨死结需要超越简单的善恶二分。当德黑兰街头母亲擦拭的不仅是孩子的棺椁,更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创伤时,我们或许能理解:国际政治中的仇恨从来不是天生的,而是由无数具体事件、误判与对抗共同锻造的。要打破这种循环,不仅需要政治智慧,更需要跨越历史记忆的勇气。

    发布于:北京市